Tuesday, March 25, 2008

好奇怪

總算有機會坐下來反省,忽然覺得好似人越大越拘謹,就好像連簡單一聲對朋友的慰問都要諗一諗,又好像以往對不懂的東西立即發問那種即時反應性都在正在減退。這不是個好兆頭,整個人好像帶了無形的枷鎖。
ok,究竟是什麼原因做成的呢?
我不信是年紀問題。有可能是過勞。唔...其實我想有可能是被身邊那種保守、冷漠的氣氛感染了、同化了。還記得最初半年,我學校遇到熟人問好,每一次我都會停下來,希望可跟那人閒談幾句。但經過好幾次,正當我準備回應之前,那熟人已從身邊擦過。我才意會到「how are you?」or 「what’s up?」等一類問題,是不需要回應的。假若你認真的向別人介紹你的近況,人家會認為你很怪。後來我明白,80%的回應通常是:
For "How are you?" The possible answers are:
"Not Bad."
"How are you?"<-(I know it sounds kind of weird that to reply a question by a question, but I did see people do that)
"I'm fine, thank you!)<-完全是我小學一年班英文課第一堂所學的,不過從來不知這句是如此實用。

另一個我聽過數十遍的經典對白是"xx, what did you do for the weekend?"
"nothing. how about you?"
"nothing special..."

實在很討厭假裝友善,但毫不關心的問好。不想被同化,真是要多反省才行。

3 comments:

twodogdog said...

昨天知道有一個朋友正面對很無的事,我諗左好耐都沒有打給他,因為我對他的事都沒有辦法和令人安慰的想法。或者畫一幅畫,或有心幫佢做一些事會更好,相信一些叫做朋友的人會知道的。

除了對著熟人,我都好少講「你好嗎」一類說話了,不過我總不可以對住熟人先傾到計,希望自己可以隨著其他人歡喜而歡喜,不過都要慢慢到先得。

ching said...

好多時見到朋友在受苦,確實是愛莫能助。唯有做一些周邊性的工作, 例如斟茶遞水, 簡單的慰問等,都有可能會令當事人感覺好些。

可是知易行難,最恨自己反應太慢,往往錯失時機。

共勉+飛吻

twodogdog said...

我今天去見那位朋友傾畫畫的事。我的年紀都不輕了,不過怎樣關心人仍然要去學。希望我不會錯失太多的時機。